寫在前面:這不是專業文章,而只是一個曾經和內在小孩疏離、磨合乃至和解的平凡女生的分享。

在進行情傷陪伴時經常會聊及內在小孩,還蠻普遍聽到的問題是「怎樣確認內在小孩的存在呢?」「怎樣跟小孩溝通呢?」「我好像都找不到我的小孩怎麼辦?」針對這類問題想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對於「內在小孩」的定義各門各派說法不一,每個人和小孩連結的方式也不見得相同,網路上有很多相關資料,有興趣可以自行蒐尋,本篇文章或許比較適合給想試著和內在小孩溝通但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朋友們參考。

就我來說,我認為內在小孩就是我們的某種(或某幾種)次人格,可能是長期被壓抑或忽視的一些情緒和感受,她也許特別憤怒或特別憂鬱,也可能是痛苦、孤單、悶悶不樂的,總之也許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或是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冒出頭,而更多時候是在親密關係中展現,例如很渴望伴侶的關懷而討好討愛,過於沒有安全感而控制對方等等。

我曾在自己情傷系列的文章中提及,我認真療癒內在小孩的時間其實很短,是去年失戀後才開始的。在那之前我雖然已有內在小孩的概念,但從未好好去了解和正視她,分手後因為她被我逼到發怒了,我才算是硬著頭皮開始面對她(沒興趣可以跳過不看):

http://queen516zz.pixnet.net/blog/post/39137163

內在小孩不見得都是視覺化、圖像化、觀想得出來的。在我身上比較是一種感覺,一種頗為明確的內在呼喚,可能每個人感受到的都不同。例如昨天我買了一雙有點螢光粉紅的毛毛襪,平常成人的我非常討厭任何有螢光色的裝扮,而且理智也知道不缺襪子,但心中有個無聲的聲音對我說:「這個顏色好可愛喔!我好喜歡~穿在腳上毛毛軟軟的一定很開心很舒服~」基於不亂買不需要東西的習慣,在第二次經過時又聽到相同的呼喚才買下。

DSC07807

(當然這也可能是集體意識造成的,有一說內在小孩是人類千萬年來累積的集體潛意識。因為在看到襪子的當下浮現的是種少女感,跟我原先的個性和成長經歷很不符合。不過這不是很重要啦,反正是閒聊就順便提一下。)

其實經過幾個月和小孩相處,我的了解是她對物質的需求其實並不高(試想小孩子再買能買啥,不就是玩具娃娃零食),她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百分之百的關注,雖說生活忙碌要做到「百分之百」看似很難,但其實每隔幾小時花個十幾秒安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心,感受自己的情緒和反應,這並不是做不到的,養成習慣後更容易。

小孩其實就是自己,關懷/陪伴/接納/支持/欣賞/愛自己就是她所需要的一切了,當能夠全然或儘量的做到上述動詞時,小孩就能和我們合而為一,就現在的我來說,也很少去區分內在小孩、內在父母或內在成人了,因為我已經養成覺知觀照和守護自己的習慣,經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是一個完整的我,包含小孩在內的人格通通都是我的不同面貌。

要如何發掘內在小孩的存在呢?我的經驗是從自己的負面情緒下手,在人際互動或平日最容易產生的那種負面情緒,或是突如其來不明所以的失控,就可以把它當作是小孩的聲音,基於自我投射,我們很容易把造成負面情緒的原兇怪罪到外在的人事物上,但只要常常練習回觀就能明白其實問題並不在外面。

負面情緒來襲時,問問自己:妳為什麼生氣/傷心呢?然後好好的聆聽她,即使得到的答案非常彆扭也要誠實的面對。自我對話時只有妳自己知道,請脫掉所有偽裝,坦然的接受那些可能是醜陋甚至汙穢的想法,想法只是想法,並非妳的本質。同時也安撫和擁抱自己,告訴自己:「我接受妳所有的恐懼、憤怒、傷痛和不快樂,我會一直陪在妳身邊,決不會離開。」當下能做到這樣就已經是療癒了一半,接下來只要經常維持關注自己內心感受,並且把注意力從外界拉回自己身上,就能漸漸和內在小孩重新成為完整的一體。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療癒小孩的方式,請大家多多尋找適合自己的。最常見到的是抱著娃娃和枕頭,在安靜的空間中獨自釋放;我也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說聆聽類似這樣的兒歌而得到療癒:http://youtu.be/TvsipGvsNkg

療癒內在小孩也可以說是接納我們的黑暗面,所有讓人不喜歡的特質包含憂鬱、怯懦、脆弱、殘暴、冷酷、陰險、狡詐、膽小、自卑、暴躁等等,都需要自我接納,因為唯有被接納,這些特質才會消融在愛裡,不然就可能因為長期被壓抑最後反咬我們一口,或是被層層包裝扭曲成一些看似正面的東西(註),但內在仍然是不健康的心態;負面特質是人性都會有的部分,但這些並非我們真正的本質,每一個人的本質都是愛。

無論在療癒過程中發現小孩有多難搞多不可愛,我們都要理解人本來已是完美,在外相物質層面來說,完美不是沒有缺點瑕疵,而是妳之所以為妳的本來面貌,妳若不會批判一朵枯萎的玫瑰或一隻殘障的小狗,就也不該批判自己,嘗試換個角度或跳脫既有的世俗價值觀,用更寬容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慢慢會發現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意義;在更高的靈性層次來說,每個人都是毫無差別圓滿的愛,更不存在不完美。

我手邊唯一一本比較深入談到內在小孩的書是《愛與性的奇蹟課程》,作者是李宜靜老師,剛好我也在重看這本書,又有不同的感觸和收獲,就順便推薦給大家。另外現在也有很多關於內在小孩的書籍可以參考;不過找不找得出內在小孩這樣一個立體人格不是很重要,能否給自己足夠的愛、信心、安全感才是當務之急,而這些永遠都不可能外求,只能向內尋。

請無條件的愛內在小孩,因為她就是妳。

註:例如我們常會想告訴伴侶該怎麼做會更好,指導或控制對方的人生,美其名是為他/她著想,但包藏的只不過是我們發自深層恐懼的妄念罷了。 

●需要諮詢請預約「陪伴服務」,謝謝~

 

 

arrow
arrow

    qu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