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案主找我談感情問題,會提及伴侶不願意溝通,不願溝通的並非只限男性,女性也不在少數。

由於我的經驗裡,四任伴侶都沒有不願溝通的情形,所以我彙整一下自己的想法。

不願溝通有很多種狀況,比如當事人個性不擅表達,或是其實有表達但方式很含蓄,或其實有表達,但你沒聽懂。

我們要先理解,每個人的陳述表達方式都是不同的。

這在交往前建立友誼時可以有機會摸清,多跟對方聊天談話,能談得越深越好,俗話說交淺言深,君子所戒,但不言深,無法看清楚對方的防備心有多強。

言深不是去問對方存摺數字或有沒有幫父母買塔位,而是去聊聊彼此的價值觀。

比如我會問對方對於前任伴侶的看法,如果對方願意回答,就更進一步問問他與前任相處的方式,以及如何經營、如何溝通、如何分手等等,有的人在這方面很敏感,會迴避去談前任,那麼也可以問問迴避的原因。

對我來說一件已經完全釋懷並且成為過去的事,是可以去談的,要是對方嚴防死守完全不願談及這個話題,甚至有負面情緒反應,那很有可能心裡仍有芥蒂或陰影,這時也不用非要逼問,可以過一陣子再試試。

為什麼要再試試呢?隨著兩人相處逐漸敞開心房,可能對方也會改變態度,願意提及一部分。

雖然我們不能拿對方對待前任伴侶的方式作為判斷他對待我們的基準 (因為人在面對不同人時會有相應的差異),但詢問相關問題多少可以瞭解他對感情的態度,也能更進一步瞭解他的表達方式。

在詢問過程中,如果對方是願意表達,但拙於言辭,那麼這時可以試試溫和地誘導,儘管對方花很多時間才能表達清楚,這也還是願意溝通的,只是你要很有耐心。

耐心常是溝通中必備的要素,尤其許多男性理性大過感性,不善於梳理內心情感,要慢慢地用不同問法去引導。

另外一個必備的要素是傾聽,很多人以為溝通重在訴說,但要真正理解對方,就要暫時先把自我放下,安靜且專注地去傾聽對方,如果不是很確定對方表達的意思,可以發問,如「所以你是指......對嗎?」、「所以你覺得是......這樣嗎?」。

文字或語言的表達其實是非常受限的,由於每個人對詞彙的定義都不同,所以不要以為對方說的跟你是同樣的意思,上述的問句是拿來更精準地確認雙方的認知是否相近。

說穿了其實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溝通,因為思想是非常主觀的,我們沒有辦法變成對方,所以很難完全去理解一個人,只能找到價值觀相近的對象,然後盡力去互相理解。

溝通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交往前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去做深度談話,那麼交往後可能會出現更不願意花時間溝通的情形。

不過這並非必然的,誠如我前述,有些人隨著時間越久,信任度越高,越願意敞開心扉。

非常願意表達自己的人,不代表一定就具備良好溝通能力,他可能很樂於展現自我,卻不願意傾聽,或很主觀地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造成對對方的誤解。

所以良好的溝通,至少雙方都要具備表達與傾聽這兩種能力,最好再加上相互對照校正詞彙意涵,能夠更貼近彼此原意。

還真是麻煩對吧?

在伴侶之間,是有利害關係的,這種利害關係不見得是在實質層面,更多是在精神層面,所以很可能造成不願意溝通的情形,因為敞開心代表給對方傷害自己的機會,所以塑造有安全感的談話環境很重要,比如無論對方說什麼,都不加以責備或批判。

再來是過去的負面經驗也可能造成不願意溝通,例如童年時期表達需求被父母否定,長久後變成慣性壓抑;或為了避免被父母責罵,把不溝通變成一種自我保護,延伸到日後的人際關係裡。

如果想去瞭解伴侶不願意溝通的成因,也是非常耗時費力,這並不是單方面敲打追問就能解決的,這時可以請求專業協助。

伴侶若拒絕專業協助,也尊重他的意願,我們只要問問自己能否接受這樣的相處品質、是否願意耐心等待對方敞開 (很可能那天不會出現) 即可。

如前述,語言文字有其限制,經常會產生誤會,最好的溝通未必是大量的談話,而是彼此帶著愛傾聽與陪伴,不加以評判對方。

●如有兩性人際困擾或需心靈療癒,請預約「陪伴服務」。

●臉書比較常更新哦,歡迎追蹤:

https://www.facebook.com/minifeath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