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發 (9).JPG  

關於隔離以前我在舊的鸚鵡世界論壇聊過很多次,不過後來換到現在的大宅後文章沒有一起遷移,所以此篇寫來給大家參考。

家裡只要有新進的鳥,不管是撿來的、認養的、鳥店買的、跟鳥友抓的,也不管是野鳥、幼鳥、成鳥、公鳥、母鳥、殘障鳥...等等,都應該要跟原先的鳥隔離,因為看起來在健康的鳥,都可能由於轉換環境引起的緊迫,導致發生潛在或突發的生理異常現象,所以隔離期間的觀察很重要。

我在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工作時,專家對於隔離的建議是三個月,但經獸醫評估可以縮短為一個月甚至更短,大家也可以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網站,上面有很多跟動物檢疫隔離的相關資料及法規。

咱們小老百姓當然不用那麼誇張嚴謹的作業,所以我建議新進的鳥至少要和原來的鳥隔離一週以上,才有充裕的時間觀察。

所謂的隔離是將新來的動物放在不同空間,完全跟原來舊有的動物隔開來,像我這邊沒有多的空間,那至少要讓新來的鳥跟舊的鳥保持一段距離,如果空間真的很小,像是套房或雅房,那至少新來的鳥要跟原來的鳥分開關,放在不同的籠子或容器裡。

同一個空間中的隔離很難避免空氣傳染的病毒或細菌,所以在此我也請各位親愛的鳥友,如果有病鳥或剛抓的鳥,不要帶來我這邊,請確定鳥寶的身心健康無虞並飼養一個月後再帶來,這樣我很歡迎。

跟我比較熟的鳥友會發現,第一次來住宿的鳥我會花比較多的時間觀察,這也是因為我這邊無法徹底隔離,所以必須這樣做,以防萬一。

以下我從衛生安全和行為安全兩方面來說明隔離的重要性:

1.衛生安全

新進鳥可能看來很健康,但卻隱伏疾病,不少鳥友在買幼鳥後幾天問我:queen~鳥原本看起來很活潑,這兩天精神變差(甚至直接掛點了),怎麼會這樣?

幼鳥因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免疫系統也還沒那麼強健,本來就不穩定,一旦轉換環境,很可能因為緊迫而厭食、拒食,厭拒食不管發生在幼鳥或成鳥身上,都會造成牠們沒有足夠熱量;缺發能量維持生理正常運作,潛在的細菌病毒就容易增加,開始攻擊變得脆弱的鳥體,加上有些傳統鳥店或繁殖戶會在餵飼的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失去了抗生素的"保護"(或說揠苗助長),更易導致發病;萬一牠還有傳染病菌病毒,很可能就會傳染給家中原先的鳥寶。

更別說野鳥,我也講過很多次,會被撿到的鳥大部分都是有問題的,這個"有問題"代表的意義很多,很可能牠是弱勢的鳥,早就被親鳥淘汰;很可能帶原疾病寄生蟲,總之撿到野鳥一定更要隔離。

成鳥的話,也可能因為上述說的緊迫問題,導致拒食或其他狀況,而產生身體不適。

隔離可以讓飼主有足夠的時間觀察新進鳥的變化,預防可能發生的傳染病、急性病、寄生蟲等問題。

2.行為安全

很多鳥友進新鳥是為了幫鳥寶找伴或繁殖,乍看之下兩隻個性都很溫和的鳥,放在一起就一定沒事嗎?

以小鸚來說,應該不少鳥友有經驗,都是前幾天關一起沒事,結果出門回家時發現血流滿籠的攻擊事件,原來剛開始的相安無事是因為新鳥在適應轉換環境的緊迫、舊鳥在適應新同伴加入的緊迫,一旦緊迫減除,原先的個性就嶄露出來,護地盤的護地盤、有攻擊性的就攻擊,這些都非短時間內能看出來的;更別說像巴丹那種公強母弱的天性,發情期甚至公鳥會咬死母鳥;殘障鳥或弱勢鳥也較易被群體欺負,要特別注意。

像我家小桃子就曾經發生流血事件(點入見文末),所以後來跟新歡小棗子,差不多隔鄰分籠彼此認識一個月,我才讓牠們併籠,併籠的前一週也不敢大意,隨時看情況不對就把牠們分開。

順便一提以前我家嬌小的綠寶寶,還曾經欺負過體型比牠大兩倍的紅嘴黑鵯寶寶,體型大小不見得能做為是否適合同居的判斷,由此可見隔離的重要。

併籠應該要很謹慎的進行,全世界不管在哪邊的動物園或收容所,只要稍微專業一點,無論哪種動物,要併群之前都一定會把新進者、舊有者分開放在彼此看得到的地方,互相適應並且認識一段時間後,才讓牠們互相接觸;如果是哺乳類,像老虎或猴子,一不和可是馬上就打死弱者。

因此隔離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攻擊、傷害和死亡,即使隔離期間沒有問題,併籠後也要高頻率的觀察。

以上,如果你說,老子/老娘總是沒有隔離也沒發生任何問題,我聽妳queen在豪洨...那我只能說,你運氣好,祝你一直好運啊。

 

※上面如看不到綠寶寶事件的連結,請點http://www.wretch.cc/blog/invoic/425975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